图片(选填,提供问题截图)
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以便我们了解问题后及时反馈结果。
扫一扫猎头的微信号
直接联系、快速推荐
野蛮生长的cos委托,是生意还是社交?
见你之前,专程烤制你爱吃的马卡龙,亲自插画准备精致的花篮,再绘制一副永不凋零的鲜花,作为送给你的三样礼物。
见面之后,逛金光闪闪的古着店时,偷偷买下你目光流连的小小饰品。吃完饭后,一起在阳光晴好的河岸散步,天色将晚时在水边放烟花,在路灯下共舞华尔兹,牵着彼此的手轻轻旋转。
这并非偶像剧或乙女游戏的剧情,而是B站热门cos委托视频中的一例。委托人与coser即使是“一日恋人”,带来的浪漫恋爱与满足感确实无与伦比的。
cos委托是一种服务,它源于亚文化中的cosplay文化,参与者会穿上服装,化妆扮演自己喜爱的动漫、游戏等作品中的虚拟角色。
作为伴随着国内乙女游戏的兴起应运而生的一种副业,cos委托一般是扮演委托人喜爱的二次元男性角色,陪伴委托人度过一天的约会。出于安全考虑,cos委托一般由女性向女性提供。
cos委托正在成为一门生意。
线上存在一种举牌委托,它特指coser手举单主照片(一般举手机相册)拍摄照片的活动。整个委托在线上进行,以照片交付,价格非常低廉。
线下的委托活动则更加丰富,普通cos爱好者标价20-200元/小时,一般一天起算。头部coser由其专业度标价则高上许多,日薪能够达到千元甚至更高,但即便如此,头部coser的委托可能已经排到了明年。更有甚者,会有爱好者以六位数买断某个coser,只接受自己的委托。
cos委托中会看到很多新词语,下文以名词解释给大家做一些简单介绍。
(闲鱼上的单主找cos委托)
随着参与cos委托的人越来越多,前期的准备也愈发完善,有时简直是量身打造一场幻梦。
一些委托礼仪中,在接委托前后几天coser都需要更换朋友圈封面、头像为其扮演的角色的图片,更有甚者会将自己的手机壁纸更换为单主的照片。前置工作还包含:确认单主期待被如何称呼,感到舒服的相处模式,见面时喷什么香水,吃饭有无忌口,奶茶习惯喝几分甜等等细节。
如果你希望,通过cos委托,你可以约到当众单膝跪地求婚的查理苏,骑着一辆黑色摩托车带你城市漫游的萧逸,或是唤你兔子小姐开着迈凯伦来接你下班的陆沉。
(B站搜索cos委托一词可见)
看他人约会的视频与自己是梦女并不冲突,cos委托的视频评论也往往充满爱意。一次幸福的约会是很治愈人心的,一些人甚至会看哭,“谢谢你来到我的世界”。
来自B站的一条评论或许能概括这种心情,不仅仅是因为单主和委托老师都会认真对待约会,这种从二次延续到三次的爱意——“不管在哪个次元,何时何地,我都会在不同的时间爱上你”,会让人非常动容。
“还有我也想到了我的爱人,我的二次元里的爱人,我什么时候会见到他呢?我不知道,可是我还是爱他。真的,边看视频我边想,也许真的有一天,他活生生地站在我身边,他不需要干什么,我的心一定会乱,不管在网上怎么口嗨什么的,真正见到他,我也只想抱抱他。”
乔治·赫伯特·米德(George Herbert Mead)的符号互动论或许能够解释这个现象。他认为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其中所使用的符号来产生意义,在cos委托现象中,付费让他人扮演喜爱的角色,实际上代表了委托者在其身份认同和愿望中所赋予角色的符号价值。
cos委托的单主与coser在互动中,都呈现出自己理想中的“我”,反映内在自我认知。对单主来说,cos委托是实现“梦女”这个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,通过与理想“他者”的互动,完成自我。coser通过扮演这个理想化的“他者”形象,也满足了获得认同和实现自我的需要。
cos委托的互动本质上是一种象征互动,单主和coser通过扮演某种角色制造符号,互相传达信息。这种互动塑造了他们的个体自我,也让双方获得情感体验,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。
cos委托一开始是同好之间约着喜爱的coser拍照片,一同参加漫展的活动。伴随着国产乙女游戏的兴盛,cos委托的随后演变为“一日约会”,成为有偿活动。可以约人cos自己喜欢的角色去国乙展,也可以做一些三次元的事情:一起吃饭、看展览、看电影、去迪士尼等等。
依托于闲鱼、小红书、抖音、B站、QQ空间等社媒平台,委托人和coser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期待,大家各取所需,总会相遇。如果说视频图文平台更接近于coser自我展示和宣传,那么闲鱼与微信则被视作各种信息集散的交易市场。
从事cos委托有大V也有普通人。但真正构成这个繁荣生态的,是普通人。加上刚刚兴起是的野蛮生长,共同构成了cos委托当下鱼龙混杂的原因。一位资深国乙玩家就向我表示,她坚决不会约cos委托,“二次元的东西,还是留在二次元。”
例如游戏玩家年龄偏幼,有时会遇见未成年人找委托,涉及金钱交易同时也不能为自己负责的未成年,在cos委托里境地往往有些尴尬。有时委托到一半,单主的妈妈冲出来要将coser带去警察局,认为这是拐卖或者诈骗,因此许多coser会直言「避雷wcn」。
再如虽然是女性与女性的约会,因为明码标价挂在互联网上,几乎免不了遭受部分男性性骚扰和误解。
一日约会带来的浪漫浓度太高,一些人会在委托结束后陷入“戒断反应”,进入无望和拧巴的单相思,甚至需要节衣缩食以便能尽快再见一次cos老师,步入幻梦之中。
而口头约定与不规范的交付流程让其中的账目经常算不清楚:单主购买的假发是否需要用毕归还,临时开销的食物coser买单后单主是否报销,临时跑单的coser是否需要退还单主双倍定金,服务体验不满意是否可以退钱等等。
在酷暑中辛辛苦苦出cos,带上厚重假发和垫肩,准备防水防汗的妆造,穿10cm增高鞋……接受委托确实辛苦,但是毕竟是在提供一种服务,过程中的她的抱怨是否有边界?虽然和coser是同担关系,单主付出了金钱,她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评判委托老师的颜值、人品、服务态度呢?金钱、颜值、女性友谊,演变成一个复杂的议题,常常能够看到有人因此争吵。
但也有人在这里收获了珍贵的朋友和经验,有人把委托老师当作情绪树洞,过来做心理咨询,有人在陪伴中缓解了自己的容貌焦虑,有人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。
在仅限女性之间的约会里,让人倍感亲切的“girlshelpgirls”成为了主流。
谢丽·图克尔(Sherry Turkle)在她的重要著作“Alone Together: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”中深入探讨了个体与科技形成关系的情感层面,讨论我们对社交媒体和虚拟互动的依赖,其中包括对虚拟游戏角色的情感依恋。
这种数字联系也会对我们的自我建构造成影响,例如共情、亲密关系和自我认同等等方面。
某种意义上来讲,cos委托正在试图打破这种藩篱。在这场游戏中,参与者是几乎全是女性、群体极其年轻化、对二次元衍生品内容付费意愿高、对泛ACGN爱好群体认同感强,这些将共同构成一个相当有趣的图景。
人们总会相遇,不过会以不同的契机。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将人们组织在一起的方式,一种塑造社会自我的可能,这种势头一旦开始就不会轻易消失,但也不必抱有过于忧虑的态度。
以画世界的出现为例,绘圈良莠不齐的约稿也逐渐成为一种生态,开始有人作平台生意,开始有人为此制定共同遵守的规范。野蛮生长的cos委托,在泥沙俱下的境遇中或许也将变得完善与规范。
专栏作家
作者:斯维奇,监制:吴怼怼,微信公众号:吴怼怼。左手科技互联网,右手文创与消费。
声明: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! 全国统一热线400-8002-055
共0张,还能上传3张
请上传15gb以下的视频,请勿上传色情、反动等违法视频
f52bcf2841734…455d84c6a2b.mp4
打赏
点赞0人